只有讓群眾參與到學習教育中,方能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作風建設持續向好。
當前,全區各地各單位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那么,如何確保學習教育學有質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讀一則歷史故事,就會有所悟、有所獲:
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召開會議討論征糧工作和農民負擔問題。會議中途天氣驟變,一個炸雷擊中禮堂木柱,會場中的延川縣代縣長不幸觸電身亡。消息傳開后,有位老鄉借機發泄對公糧負擔過重的不滿。保衛部門的人聽說后,認為這是一起嚴重的反革命事件,要嚴肅追查、公開處理。毛澤東同志知道后,立即制止了保衛部門的行動。他說:“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隨后,他通過扎實的社會調查,了解到群眾的負擔過重,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精兵簡政,減輕了群眾負擔。
毛澤東同志對待群眾“罵聲”的態度、接受群眾意見的舉止,生動彰顯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完美詮釋了“群眾路線”,為當下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帶來了深刻啟迪——要想學習教育取得實效,就必須堅持“開門教育”,注重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開門教育”不僅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更是扎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選擇。從“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到“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再到“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意見是我們最好的鏡子”……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群眾路線就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善于傾聽群眾呼聲,勇于接受群眾批評,就是共產黨人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寶貴經驗。只有讓群眾參與到學習教育中,方能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作風建設持續向好;倘若“閉門造車”“自彈自唱”,不僅難以改進作風,還會滋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損害黨和政府形象,阻礙事業發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四風”剎住了沒有、作風好不好、問題出在哪里,群眾往往感觸更真實、看得更清楚、發現得更及時。因此,堅持“開門教育”首先要“走出去”。廣大黨員干部當秉持“入山問樵、遇水問漁”的謙遜態度,深入基層一線,多坐坐群眾的“熱炕頭”“小馬扎”,多聽聽群眾的“逆耳忠言”“弦外之音”,在聽民聲、察民意、訪民情中精準把握“四風”問題出現的新形態、新變化,總結歸納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堵點問題,科學采納管用、實用的金點子、土方子,讓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成為作風建設的著力點和風向標。
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堅持“開門教育”更得“請進來”。既要進一步暢通、完善監督和問題反映渠道,鼓勵群眾積極關注身邊“四風”問題, 形成人人要監督、人人愿監督、人人敢監督的新時代群眾監督機制,還要讓群眾真正成為“閱卷人”,將整改問題、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整改進度、整改效果等向群眾公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評判,以嚴實的作風、堅決的態度把問題辦扎實、辦到位,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基層治理、完成急難險重任務的實際行動取信于民,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作風建設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智慧和力量,從嚴治黨必須依靠人民”,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只要我們能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將“開門教育”落實落細落好,就一定能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塞上大地落地生根、化風成俗,以馳而不息抓作風建設匯聚起推動寧夏高質量發展的正能量。(虎權)